2019年9月3日 星期二

[新聞]4大當紅減重法真有效?一次破解

每隔一陣子就有新奇的減重法出現,都標榜能快速瘦身,但是背後真有科學根據嗎?一次幫你檢視並破解迷思。
從生酮飲食、防彈飲食到間歇性斷食,減重潮流永遠推陳出新,除了這些已耳熟能詳的方式,其實還有在韓國爆紅的軍隊減肥法、號稱7天瘦4~7公斤的「奇蹟飲食」……等等,但不是每一種都安全可靠,釐清背後的利弊,才能減得健康有效率。

1. 軍隊減重法(Military Diet)

軍隊減重並不算新方法,但2018年底開始又在韓國爆紅,主要得遵循一套嚴格的「3日菜單」,第4天開始正常進食,號稱一週下來能減4~5公斤。
其實軍隊減重就是超低熱量飲食,整日攝取熱量低於1,000卡,每一餐吃什麼都要按表操課,例如第3天的早餐就是1片切達起司、5片蘇打餅 ,和1顆蘋果;晚餐則是1罐水煮鮪魚罐頭、半根香蕉,以及半杯香草冰淇淋。

這份菜單固然可能因超低熱量而快速減重,但整體仍缺乏足夠的優質蛋白質、蔬果、全穀類及優質脂肪。短短3天的菜單更難以改善生活型態或帶來長期效果,絕不是營養師或醫師推薦的減重方式。

2. 奇蹟食譜(GM Diet)

這一陣子網路瘋傳一份「奇蹟食譜」,號稱不用運動就能在一週內減重4~7公斤,更宣稱不會影響心情和活力。
這份菜單據傳是美國通用汽車(GM)為員工打造的減重食譜,1980年代就曾風行,或許是被認定效果神奇,所以網路上中文名稱多為「奇蹟食譜」。7天中至少5天都以進食蔬菜或水果為主,同時不能攝取含糖飲料、加工食品與精緻澱粉。(推薦閱讀:堅決反生酮 名教練:減重只有2心法

儘管蔬果低脂又高纖維,多攝取確實有益健康,但整份菜單除了大量蔬果外,缺乏優質脂肪和蛋白質。飲食中少了該有的維生素和礦物質,可能出現虛弱、疲倦、噁心等症狀,這類只求速效的減重法難以持續、無法達到長期效果,一旦恢復正常飲食,更可能復胖。

3. 布雷迪減重法(Tom Brady’s Diet)

知名美式足球員湯姆.布雷迪(Tom Brady)42歲依舊表現亮眼,至今仍是NFL新英格蘭愛國者隊的主力四分衛。他曾在2017年出版的書中透露日常飲食菜單,雖然這份菜單並不以減重為目標,但被認為是湯姆.布雷迪體能與活力保持顛峰的關鍵,因此仍被許多歐美健身族視作減肥聖經。

菜單中80%是有機蔬菜、水果、全穀類、堅果,剩下20%則是草飼的有機肉類,以及野生魚類和海鮮。此外他不攝取任何麵粉製品、糖、咖啡因、蘑菇,甚至連被認為可能導致發炎的「夜影科」植物也不吃,包括番茄、茄子、馬鈴薯等等,也不吃乳製品。一天還要喝上25杯水,並補充蛋白質粉末,就連烹調用油都嚴格控制:生食用橄欖油、熟食用椰子油。
儘管這套飲食中的大量蔬果與全穀類可能幫助減重,但規則非常多,加上所有食物都必須是有機,整體所費不貲,一般人很難長期持續。關節炎基金會(Arthritis Foundation)更表示,目前無法證實夜影科植物與發炎有關。(推薦閱讀:明明吃不多體重卻一直增加?

4. 單一飲食減重法(Mono Diet)

網路上最常見的減重偏方,就是只吃某一類食物,例如一整天只吃肉、只吃水果,甚至只吃馬鈴薯或雞肉。
這樣的單一飲食減重,當然毫無科學根據,也沒有任何相關研究能證實效果。體重之所以下滑,完全只因為攝取單一食物、總熱量超低,但長期下來不但肌肉流失,更可能導致營養失調、疲倦、新陳代謝下滑。
營養學家認為,與其長期只攝取單一食物,不如換個方向思考,用「刪去法」在每一餐簡化餐盤。例如捨棄調味料、沙拉醬,或其他高熱量、高脂肪的配菜,只留下主要的食物,像是烤肉不沾烤肉醬、燙青菜不加醬油膏等等,這種改良式的類單一飲食,才真正有益減重。
資料來源:Popsugar、Medical News Today、Healthline、Reader’s Digest
責任編輯:高儷綾

心得:肥胖會引起許多疾病以及身體狀況不良的問題,減重也是人生的一大課題,減重方法非常多,但是有很多不健康的方式,很多方式也沒有經過證實可以減重,減重必須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,不要強迫自己,不然可能產生更多問題。

文章連結:https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nid=80121

2019年5月15日 星期三

[新聞]心血管疾病成全球頭號殺手!食品業者如何盡一份改變的心力?

 

世界衛生組織(WHO,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)指出,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,平均每年造成全球約1,770萬人死亡,

占全球總死亡人數31%。而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,就是「肥胖」,而造成肥胖的主因,就是「不健康的飲食」!

除了消費者的自我控制,如何讓食品更健康營養,也成為食品製造業者必須面對的倫理課題!

 

「食品和營養是導致疾病的主要原因,這也是為什麼食品業者的工作非常重要,每次我們設計產品時,

我們就可以出一份力,可以改變這樣的現狀、對於世界未來的發展可以做出積極的貢獻!」

芬美意(Firmenich,為全球知名香精香料供應商)全球口感創新平台副總裁Imad Farhat於2019年4月23日~4月25日於杭州舉辦的「FBIF 2019食品飲料創新論壇(簡稱FBIF2019)」上如此表示。

 

Imad Farhat強調,每日攝取的卡路里量與超重或肥胖的比例成正比,卡路里攝取越多、超重的比例也越高,

而亞洲國家每日攝取的總卡路里量逐年升高,且超重和肥胖罹患率增長速度相當快,是非常令人擔心的趨勢!

此外,在所有消費群體中,2~4歲兒童的肥胖率增長非常快,且小孩吃什麼,其實是由大人所決定,因此該如何為孩童選擇正確的食物,也是應該重視的議題。

Imad Farhat表示,若生產卡路里較低、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品,食品業者也必須確保它的味道非常非常之好,

這樣才會讓消費者在不需要妥協味覺的前提下,而讓他們毫不猶豫地願意選擇這一營養又好吃的產品。

 

不過,想讓食品更營養,又能好吃、讓消費者願意吃下去!到底該怎麼做?Imad Farhat分析,

「舌頭嚐到、聞到味道和看到產品時,它不僅僅是味覺、嗅覺和視覺,感覺到美味這件事情,其實還和個人的經驗、心理、文化等有關係。」

 

為了在改變成分配方後,還能讓消費者感覺到美味,Imad Farhat從科學角度分析,當消費者看到綠色、直覺會想像到青檸味,

但若將同種口味做成橘黃色,你問消費者什麼味道,卻只有3分之1的消費者認為是青檸味,

不過若你用淡綠色、與原本的綠色接近,消費者卻馬上可以嚐得出來青檸味,顯示味道和顏色有很高的關聯性,視覺會混淆我們品嚐的能力。

 

因此,Imad Farhat建議,可以利用選擇合適的圖片和顏色讓消費者感覺到更甜一些。一般來說,「紅色」會讓消費者感覺更甜,

因此如果是一個紅色包裝的飲料,即使裡面加的甜味劑減少一些,消費者喝起來的感覺是一樣的。

又或者是將原本很甜的飲料改變配方後,也同時改變液體顏色,也容易讓消費者感覺該款飲料沒有那麼甜了。

 

Imad Farhat也提醒,人口老齡化趨勢不得忽視,目前全世界60歲以上的人口已有10億人,很快地60歲以上人口將會佔全球3分之1人數,

但如今卻沒有很多專注於老年人的商品,不僅僅是在營養方面,連在體驗和味道方面也鮮少專門為老年人設計。

 

Imad Farhat表示,當年紀越大、味覺將會變化,要加更多糖和鹽才會感覺到甜和鹹,有時候相比年輕人,

甚至要增加50%、60%甚至是100%的原料,才能讓老年人和年輕人有同樣的味覺感受。因此在開發老年人食品時,更要注意味覺感受和甜度增減的平衡。

 

此外,Imad Farhat提出芬美意對上海、歐洲和美國消費者的味覺研究結果顯示,不同地區的人對於味覺的感受力也不同。

上海的消費者對甜度更敏感,所以可以加比較少的糖達到同樣的味覺感知。而歐美的消費者則需要加更多的味精才能嘗到鮮味。

 

因此Imad Farhat提醒,賣產品時,必須針對某些特殊市場、人群、年齡去設計產品,有時候不能一體適用。

不能說在歐洲上市了一個產品,就簡單複製到其他國家,而是必須為當地市場量身定制不同的產品。

 

全球食品業者已經興起利用甜味劑來調整糖份,但Imad Farhat建議仍應該回歸到食材原料本身,讓好原料凸顯口味、利用配方調整來達到味覺平衡,

另外也可以多利用「味覺修飾」的科學方式來遮掩口感、增加甜感,例如市面上已有能加強甜味知覺的甜味增強劑,亦即用少量的糖加上增強劑,就能造成大量天然的糖所產生的同樣甜味知覺

 

「糖可以說是其中一種最貴的配方成分,我認為營養食物應該要讓大家覺得又好吃又平價!」Imad Farhat強調,在食品當中應該去掉這種不含營養、可能成本又高的成分。

「可口的食物應該是營養的,營養的食物也應該是可口的,食品業者應該要朝這個方向努力,才不會讓我們的孩子淨吃些好吃但不營養的東西!」

 

原文網址

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5%BF%83%E8%A1%80%E7%AE%A1%E7%96%BE%E7%97%85%E6%88%90%E5%85%A8%E7%90%83%E9%A0%AD%E8%99%9F%E6%AE%BA%E6%89%8B%EF%BC%81%E9%A3%9F%E5%93%81%E6%A5%AD%E8%80%85%E5%A6%82%E4%BD%95%E7%9B%A1%E4%B8%80%E4%BB%BD-010049903.html

 

心得

人會因為食物的包裝而影響味覺,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一件事,大多數人為了方便,

不管是飲料或是加工食品,都會大量攝取、飲用,製造商為了消費者的安全,應該要調整添加物,保障消費者的食用健康。